[穆长春: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的特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]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,可控匿名作为数字人民币的一个重要特征,既有利于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安全,又有助于防控和打击、恐怖融资、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,维护金融安全。(人民日报海外版)
相关快讯:
穆长春: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业务已超5万笔,金额超1940亿元:自2018年9月4日上线至今,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上线将近两年时间。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介绍,两年时间内,数研所基于平台开发了多个场景的应用。据介绍,截至今年9月底,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上线银行共50家,业务超过5万余笔,业务金额超过1940亿元。(北京商报)[2020/11/6]
声音 | 央行穆长春:可探讨通过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合作解决跨境支付难题: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10日在“第十届财新峰会:开放的中国与世界”上表示,全球性非主权稳定币“熄火”了,区域性非主权稳定币和全球性非主权稳定币只是“五十步和百步”的关系,也会面临同样的结果。不过,通过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合作解决跨境支付的难题,是可以进行探讨的。[2019/11/10]
声音 | 央行穆长春:稳定币扩展到全球范围,将放大对公共政策的挑战和风险:在11月10日的第十届财新峰会上,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:“稳定币扩展到全球范围,将放大对公共政策的挑战和风险。”对于这一结论,穆长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。
第一,全球性稳定币的应用会削弱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。由于全球性稳定币的发行者一般为大型科技公司,网络效应将导致更高的市场集中度,削弱金融市场竞争,同时,稳定币的闭环体系可能会抬高市场准入门槛。
第二,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存在信用、期限和流动性错配及操作风险,可加剧国内货币金融部门的脆弱性、加剧危机的跨境传导。穆长春指出,全球性稳定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者的信誉,一旦出现风险事件,做市商能否稳定币值是存疑的。另外,抵押资产储备不透明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清,治理不善,比如储备资产未独立托管,持有人无法赎回,也会引起挤兑。
第三,如果全球性稳定币用于支付,一旦出现系统中断,会导致市场金融波动并影响实体经济活动。如果用作价值贮藏,币值下滑将引起持有人财富收缩,同时,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如果持有稳定币也会遭受损失,由于没有存款保险保障和最后贷款人机制,在发生挤兑的情况下这些金融机构损失更大。另外,全球性稳定币储备资产规模较大,在极端情况下,如果发行机构为应对赎回请求,不得不甩卖资产,将引起金融市场价格大幅波动,也会导致托管银行出险。在市场承压时,如果稳定币成为法定货币的替代,将冲击国家货币主权。[2019/11/10]
郑重声明: 穆长春: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的特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 多谢。